- 又见学术腐败 □高建军/文
- [2008-07-18]
当造假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救
- 重新理解启蒙 □陈远/文
- [2008-07-11]
李泽厚先生说“要启蒙,不要蒙启”。我理解,李先生说所说的启蒙应是西方语境之下的,而蒙启则是针对当下中国思想界混乱的状态
- 知道的和说出的 □陈远/文
- [2008-07-04]
今天人们热衷的私人记忆,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与其说是保留历史,不如说是挖掘心灵
- 《日出》:诗意困苦七十年 □李多钰/文
- [2008-06-27]
《日出》是曹禺作品中最具现代性的一部,原版拿到现在来看也很合乎时代,无需改编什么。美无法自在于天地间,只能投身红尘,而红尘中的热闹却又只是一场欲火焚身的游戏
- 挽歌、痛言与激辩 □黄集伟/文
- [2008-06-13]
压倒一切的喧哗无法拒绝,可那种来自预制板下的“原声”更为珍贵
- NGO重建之路 《财经》记者 吴燕 实习记者 李微敖
- [2008-06-06]
NGO们期待,自己的积极行动不仅能有效支援灾区,也能赢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 香港为什么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陈远/文
- [2008-05-30]
一个社会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强烈需要,体现了公众对于代言人的渴求,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解决问题途径的欠缺
- 我们为你报平安 《财经》记者 欧阳洪亮 法满 陈美群
- [2008-05-17]
记者在采访中会尽所能录下灾区人们的留言,向他们在外面的亲人报告平安
- 咬牙挺住!我的士兵兄弟 钱钢/文
- [2008-05-16]
他们是灾民翘首以盼的解救者,然而不要忘记,他们也是一个个血肉之躯
- 国殇之际说慈善 萧瀚/文
- [2008-05-16]
认真研究如何给人们的善念松绑、提供行善的机会与便利,该是时候了
- 谁是国家精神缔造者? 张晓舟/文
- [2008-05-16]
国家精神的缔造者不仅仅是大导演、大画家、大建筑师、大知识分子,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国家精神的缔造者应该是每一个普通的百姓,普通的公民
-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陈远/文
- [2008-05-09]
今天,我更愿把鲁迅先生之“北大是常为新的”,以警语视之
- 新左派与南街村 □李银河/文
- [2008-04-30]
如果不是主张倒退,而是挑战前进中的问题;如果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醒大家关注发展中的问题,新左派的思考就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 收藏无道 惟术而已 □陈远/文
- [2008-04-18]
不惟收藏,“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世间万物皆如此
- 性学的功过是非 □李银河/文
- [2008-04-11]
我们一方面应当肯定百年间性学的启蒙作用,另一方面应当警惕这套话语带来新的压抑与束缚
- 哈佛校长也无法摆脱的性别困境 □陈远/文
- [2008-04-03]
自女权主义兴起以来,一直强调的是男女平等。这里暗藏的表述是,在当下的社会构架之中,依然以男性为中心
- 世上已无图兰朵 □李多钰/文
- [2008-03-28]
这世上已不再有图兰朵。爱情已经不需要姓名,热血和希望也转瞬即逝
- 马比喻 王口音 □黄集伟/文
- [2008-03-21]
马未都的刻意内敛,反倒因为特异而突兀;王宝强以河北版许三多的特异化口音带给我们丰润暗示
- 一个演员,一帮导演 □黄集伟/文
- [2008-03-07]
半月来,“艳照门”事件继续酵生民间话语浪潮。新成语“新陈代谢”、“娇身冠养”之类粉墨登场,并广为传播
- “艳照门”前的逝水年华 □李多钰/文
- [2008-02-29]
法律义理阐释得再清楚,面对庞大的道德群体,只要无法施法,就只是空谈
- 一个句型,半个冬天 □黄集伟/文
- [2008-02-22]
“很什么很什么”无疑是一个流行句型,其毋庸置疑的彪悍语感已显示其大有统领2008全年的潜质
- 团圆的权利与成本 □李多钰/文
- [2008-02-15]
在我们这个有团圆传统的国度,团圆应该被当作一种权利,一种关乎中国人幸福指数的权利
- 2007最热五字 □黄集伟/文
- [2008-02-04]
“涨”字的网投票数从一开始就居高不下,遥遥领先于后数位汉字得票数
- 奥斯卡的周边生态 □李多钰/文
- [2008-01-25]
好莱坞的悲哀是没有对手。圣丹斯虽然唱对台戏,也只是好莱坞的另类输血渠道而已
- 第八个意义 □黄集伟/文
- [2008-01-18]
显而易见,杨振宁夫妇的新书其传播内容与传播事实本身已是两张皮
- 什么和什么很重要 □李多钰/文
- [2008-01-11]
怀揣真诚的人们互相致意,隔着很冷的夜空,也能感觉到能量传递的暖意……
- 消逝的岂止电波 □李多钰/文
- [2008-01-04]
我们知道了更多,虽然痛苦,但是知道总比蒙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