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口结构与经济长期增长

 
 
年会

Charles Goodhart:碳税将把通胀推得更高

  债务把政府的财政压力转移到了未来,可以考虑使用碳税的办法,包括土地税,都是很好的办法。这样的新税种,包括收入的税种,都可以给政府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

嘉宾

  • ·Charles Goodhart(查尔斯·古德哈特),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银行和金融学荣休教授
  • ·朱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主旨演讲
  • 蔡昉:消除“996”等现象是“三赢”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重点不完全一样。三个分配领域改革红利重点在于:一是把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率,同时促进社会流动结合起来;二是能够既从供给侧也从需求侧给带来改革红利。

  • 康世昌:过去50年中国有15%的冰川消失

    中国共有5万2千条冰川,但是8千条冰川也就是15%的冰川已经消失了,所以目前中国冰川剩余4万6千多条。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冰冻圈快速消融是直接的影响,但是冰冻圈变化以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 白春礼:加强基础研究 从根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鼓励自由探索,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从0到1” 的原创性成果。二是高度重视数据积累对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超前布局相关科研数据采集工程。三是有效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 李扬:预计2022年政策较积极,全年增长前低后高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2021年稍微比较克制,这对2021年国家经济走势有收缩性影响,但这也表明,我们的措施上没打到“天花板”,下没打到“地板”,仍有很大空间,这就是常说的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

  • 吴尊友:控制疫情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围堵清零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策略,符合传染病防控的原则,可以把疫情遏制在早期的萌芽当中,防止疫情扩散。让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免受疫情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

  • 隆国强:准确把握国际环境新变化

    明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但复苏会延续今年不均衡不稳定的态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和一些重要的企业都会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以全球的产业链会加速调整。

全体大会一:全球经济复苏与风险展望
  • 黄益平:若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出口速度可能下降

    明年经济的政策空间还是非常大,明年能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空间来稳住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如果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我国出口速度可能会明显下降。用什么新的增长来稳定宏观经济,值得关注。

  • 李稻葵:要警惕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

    一个黑天鹅是疫情,这个疫情真的很难预测、很狡猾,它在不断的变异,不敢掉以轻心。三个灰犀牛,第一个就是债务衰退。第二个灰犀牛是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第三个灰犀牛是低碳的灰犀牛。

  • 孙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到拐点 会慢慢复苏

    在新兴市场里,我们认为有70%的央行会逐步采取收紧政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也就是说在连续20个月各大央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支持之后,有望在明年实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 Steven Barnett: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近60%

    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拥有非常可观的政策空间支持经济增长,而且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相比,很多低收入国家缺乏政策空间,也没有足够的疫苗,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会非常缓慢。

  • Erik Berglof:全球价值链是可持续发展杠杆

    全球价值链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疫情下,我们曾反思是不是全球价值链的某些元素受到了破坏,但真正对于全球价值链的挑战还在未来,与此同时其中也有机遇。

全体大会二:增长挑战下的政策应对
  • 刘俏:碳中和投资至2050年达255万亿 需积极政策

    应采取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将释放出来的融资空间配置到新动能的关键领域、节点行业,如碳中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新基建、人力资本投资,例如,政府可以发放现金补贴,增加生育福利。

  • 王信:要更好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

    从货币政策整体取向来看,由于低收入者高度依赖工资收入,财产很大比重是银行存款,通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保障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及财富保值增值。

  • 白重恩:推动碳定价 有利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除带来新的创新和改革的新机会,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滞后,如果电力市场机制和电力价格不改革,不反映“双碳”的成本,能源的终端用户没有积极性减少能源使用,所有减排努力也就半途而废。

全体大会三: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制造业突围
  • 竺稼:全球供应链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

    中国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效率,而且降低成本非常重要;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中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

全体大会四:中美竞合与再挂钩
  • 章百家:构建以合作为主导的中美关系

    我们希望能够避免二次探底。塑造适合时代需要的中美关系需要智慧,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伟大国家,应该具有超越以往历史的洞察和能力。

  • 贾庆国:中美关系主要由四个原因造成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鉴于中美两国在众多双边和多边问题上有着共同且极为重要的利益,鉴于中美对抗的成本巨大,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在一些问题上加强合作仍然是可以期待的。

  • Susan A. Thornton: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中美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过去40年的共识之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既稳定又竞争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了第三年,现在仍然是气候变化非常严峻的时期,希望中美双方在外交关系上有更多的稳定性、可预测性。

  • 吕德耀:所有国家须鼓励美中进行建设性沟通

    东盟各国深知美中关系的现状将决定未来几年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仍然会有艰苦的讨价还价,但所有国家都必须尽可能鼓励美中之间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

全体大会五:前沿科技引领未来变革
  • 童庆禧:航天对地观测是国之重器

    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技术,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技术门类,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前沿,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大国重器。